9/75 轉經路線

今天幫大家上地理課,畢竟所有人想到西藏和拉薩,大概滿腦子就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和民族風情。


我真正在生活的拉薩區域其實不大,大概就是老城區的5平方公里以內。如果以目前拉薩市行政區來說,因為涵蓋鄉村所以面積高達3200平方公里(新北+桃園的概念)。就算只討論人口密集的「城關區」也還是把山腳下、拉薩河旁的腹地算進去,有524平方公里。



但過去拉薩人其實就只生活在老城區的五平方公里內,偶爾在特殊節日才成群結隊到南方拉薩河邊沐浴或玩耍。而北邊大片的拉魯濕地是荒野沼澤。基本上,整個拉薩過去就是一片沼澤地,被稱為吉雪臥塘*,而拉薩這個地名來源之一就是講松贊干布建造大昭寺時,山羊不斷負土來填湖,藏語的山羊是「惹」,土是「薩」。大昭寺建成後,周遭這個地區就叫做惹薩。


在拉薩生活的第二週,空間感追隨著基本的轉經路線,在拉薩市內有六條轉經路,一般人可能熟知三條,分別是大昭寺內部的囊廓(內圈)、知名的八廓(中圈)和老城區外圍的林廓(外圈)。林廓通常也是我會去到最遠的地方,走一圈十公里。另外還有一條可能聽過的是孜廓(頂圈),在布達拉宮山腳下走一圈。而最後兩個比較不為人知的,其實是後來近代才衍伸出來的路線變體,麥廓(下圈)與堆廓(上圈)。這兩條路線走法不脫林廓的空間,但稍微簡短些。


果拉(Kora),是藏民族對走上圍繞神聖象徵路線的稱呼,如果翻成中文,就是「轉」。轉山、轉經、轉街、轉......,對藏族人而言,神聖的可以是一處無名石堆(在郊野如果看到嘛呢石堆,通常路過者會順時針繞轉)、一尊佛像(大昭寺、小昭寺、次巴拉康...等寺廟中圍繞佛像的囊廓)、一間廟(在八廓大昭寺、在孜廓轉布達拉宮)、一座山(剛仁波齊)......我喜歡這種圓的概念,也喜歡所謂勞動中去實現精神的敬拜。


其實這樣聽起來拉薩並不大,但是鑽進小巷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又或者可以說,基本上任何熱愛老城景致的人都無法在一個下午走完拉薩街上的任何一公里,因為方寸之間,就是百年時光。

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