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Indian Coffee House


  吊扇在頭頂旋轉著。

  九點整,我在九點整時踏進 Indian Coffee House,這時,橘紅色的地磚還依稀留有清潔氣味水漬,而著名靠街邊的兩扇落地木窗,也還未打開。稍早在樓下時我一度懷疑自己走錯,因為這只是棟尋常加爾各答貼滿廣告紙,外牆油漆脫落的樓房,皺著眉來回踱步觀察時,一樓賣煙的小販,卻大聲對我說:First Floor。
  是了,我們的二樓在他們的一樓,於是我走進有些陰暗的入口,一階階寬矮的樓梯毫不吸引人,即便走到樓梯轉角看見入口,上面寫著「Indian Coffee House」,第一印象卻像個尋常寫字樓的辦公室門口,直到轉個彎,走進去


  「一見鍾情」,大概就是用在這種地方。我的身體還錯開在深褐色木門間,眼睛心神卻完全被這地方擄獲,天哪,管它有沒有甚麼偉大自由鬥士,革命家、波希米亞詩人在這裡流連忘返,我完全沒有預期到 Indian Coffee House 會是這麼的,

  簡單完美。




  它呈現一種如鋼筆字那樣簡潔又清晰的風格,絕對沒有布爾喬亞與奢華的傾向, Indian Coffee House 本身是座真確明亮的場所,像是個大食堂,又像室內籃球場,總共兩層空間,第二樓卻是以凹字形讓一樓呈現無窮挑高的視覺感受。在接近天花板有數面大型格子氣窗,它們引入了強又專注的自然光,而暗橘紅色地板上,是一排排整齊菱形擺放的四方桌。

  只有四方桌,與它周遭四張椅子,排成行列,沒有例外。

  如此廣大的空間讓我意外,但或許是這樣開放又平凡的空間,讓各式各樣人士可以在此併桌暢所欲言,它像個食堂般提供起廉價的餐點飲料,同時熱絡刺激了每個時代的尖端思維。


  早上九點,我是今天的第二桌客人。受寵若驚的我緩緩步入,這麼多位置(彷彿知識份子般的辦桌流水席),我該選擇哪裡呢?剛好沐浴在氣窗注入陽光焦點的那張桌子?還是靠向大街(但當時尚未開窗)的邊緣。最後我走到整個 Coffee House 底端,喘了口氣,坐下,

  木邊藤網的椅子,似乎有點高。而著白衣頭頂著印度光榮驕傲孔雀帽的侍者,向我走來。

  我微笑著迎接他,因為這一切太美妙了,即使昨晚連續兩次被跳蚤襲擊,清晨時睡時醒,最後仍掙扎在七點起床,認真的喝掉蜂蜜檸檬薑茶後,我向北行走一小時,整整一個小時。
  沿著 Chowringhee Rd. ,但這次要走更遠,我以地鐵站作為里程碑,

  從 Esplanade 南出口開始,輕易經過北出口,然後是 Chandi Chowk ,然後是 Central ,但還沒到,最後是 MG Rd.,全印度的每個城市都有 MG Rd.(Mahatama Ghandi / 甘地路),接近時龐大的車陣與人群,讓我遠遠就知道準備轉向,因此在抵達地鐵站前,我向東接轉接 MG Rd.,再下個十字路口,就是 Collage St.。

  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計畫,一定要來到 Indian Coffee House,但因為加爾各答其他景點對我來說,實在有些乏善可乘又興趣缺缺,我問自己,該看的,和未知的,哪些是你想去的呢?的確,卡莉女神是我很早開始接觸印度時認識的文化特色,另外,提到加爾各答所有人的反應都是垂死之家,這難道也不該去看一下嗎?還有宏偉再宏偉的維多利亞紀念館......

  轉眼間,我到達加爾各答大學門口。


  大學路不虧是大學路,兩排滿滿都是如巴黎塞納河岸的書報攤。綿延很長,漆成藍色的木板將書與蠹蟲都關在其中,我走過時還沒有一間書報攤開張,太早了嗎?現在未到九點,但

  果然,想轉進加爾各答大學時,警衛攔住我了。他說「Ten」。不會吧,連逛大學都想跟我收門票錢?「Ten open」。我瞪大眼睛後才聽清楚警衛說,十點才開門。就是這個時候,

  我不得不去 Indian Coffee House 了。
 


  現在頭頂的吊扇,才開始它一天的工作,緩緩的,不著急卻又帶動氣流。點了一杯咖啡和一份土司(其實只想點一杯咖啡,但才 Rs 7,不好意思又點了一份土司 Rs 8),我的興奮與周遭憩靜的氛圍,呈現明顯對比,啊,好想跟人分享,按耐住想立刻傳訊息回台灣的炫耀心情,我拿出明信片

  昨晚夢見阿肥。夢見在一條高低起伏的長路上,他開著車。還記得在拿到駕照三年後我終於開始開車時,瞬間了解自己的天命,只要握到方向盤,我就會舒適開朗起來,上路沒幾次就能輕易掌控車身與週遭事物的互動。那時有特別跟阿肥分享


  「最近在幹什麼呀?」他問。
  「開車,」「我最近開始開我阿姨的車,發現我非常喜歡開車,因此幾乎有機會就一直開。」
  「噢,我以前在美國也喜歡開車。」
  對我而言,開車有一種無比的暢快感(當然盡量不要在城市中)。

  於是選了一張明信片,寫信告訴阿肥,我夢見他在開車,可是路很長,我跟他說,如果想睡覺可以換我喔。「我很喜歡開車,記得嗎?」

  Indian Coffee House 的咖啡摻奶也加糖,但土司卻胖胖厚厚好可愛。塗上已經融化帶有鹹味的牛油,九點過二十分,文化流水席現場開始出現許多年輕人,他們有些把桌子併在一起,叫了頓豐盛的早餐。過一會兒,女孩子也出現,相同繽紛的沙麗下,這些女孩卻充滿明亮自信的表情。是的,現在我可以聽見加爾各答的聲音(Voice of Kolkata),我可以想像不過幾十年前,批評時局、針貶現況的知識份子們,在此高談闊論。或許你不知道孟加拉人(Bengali)的歷史,但從十九世紀晚期孟加拉的文化復興就可以窺見這城市中,有著相當大量且熱心的中產階級知識份子,或許因為身為英國殖民時代的首都,加爾各答擁有獨一無二大量資源與文化吸收的機會。因此雖然在一般印象裡,推動印度獨立的關鍵人物是國父甘地,但其實印度人民第一次從殖民強勢中覺醒,表達自己意見時,是發生於 1905年反對孟加拉(Bengal)分裂的大規模抗爭。





  我緩慢邊啃食我的第二頓早餐,猜想這樣貧窮又混亂的一座城市,怎麼擔負起文化和知識之名。或許這幾天,只是我以微米的窺管,去探視這雜亂無章卻巨大的天空,因此能夠了解的,是這麼的少。

  想要坐久,但其實椅子的高度與硬度,實在不宜鬆懈下來。這雖然是個太棒了看人的地點,不過今天被看的卻是我,每個走進來坐下的人(有位戴眼鏡的老先生,在隔壁坐下看起電郵報),都稍稍發現,這裡有個觀光客呢。

  於是在約莫靠近十點時,我決定結帳離開。


  今天是抵達加爾各答的第五天,我終於摸索出在這裡生活的規律,但並不愉悅的(包括書寫時間大多是在石窟度過,並不會特別不適,但總嫌稍微封閉),想抱怨的還有便宜餐廳(Taj Continental)的蔬菜炒飯只有馬鈴薯,但我又不想吃肉,另外最想抱怨的,是五天來我只有一天是一覺到天亮,其他四天都在與跳蚤戰鬥。不過,前兩天倒是意外到達一間「咖啡店」。非常奇妙它在一個工地後方(另一個工地,不是之前那間網咖)轉彎鑽進去的小巷,在那裡上網被要求掃描護照、拍大頭照、已經按指紋,但它卻提供 WiFi和也許是沙德街上唯一的 expresso machine。

  恩,昨天我媽說,INR 50 一杯拿鐵不貴阿,我也這樣覺得,不過去掉房租金額後,我每日剩下 INR 150的預算(原本應該是一天共可花 INR 700,但由於買了車票去瓦拉那西卻不是刷卡的,因此從這幾天的預算裡面去扣),這當中早晚吃飯(現在已減至吃兩餐)花掉約一半,剩下一半就要因應其他雜支和上網了(INR 25/hr for wifi)。不過,情況應該在到達瓦拉那西後情況會好轉。

  對了,看得出來我是花錢住宿但是省吃的人吧?因為吃飯對我而言真的是社交行為而不是生理行為,所以一個人時,其實吃得極其簡單。


關於 Indian Coffee House :
一間起於 1957 年的印度連鎖咖啡店,擔綱著早期印度文藝圈與社運圈主要的活躍場所。

節錄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的加爾各答遊記:

「離開作家大廈時,夜幕初降,我回去就餐尚早,提出去大學街(College Street)的咖啡屋(Coffee House)去坐一坐。陪同我的警官立即瞪大眼睛,下意識地按了按腰間的手槍,大聲立正回答:Yes,Sir!(是的,先生。)

來到大學街,我為自己的“擾民”感到有點過意不去。開道警車在警笛尖叫聲中從擠成團的計程車、畜力 車、人力車中間為我衝開了一條路。下車後,陪同警官指揮四名警員推桑著行人開路。咖啡屋臨街只有一個小門,沿著狹窄的樓梯爬到二層,裏面豁然開朗,竟然有一個五百平米見方的咖啡廳。這裏一百多年前曾是印度教著名改革家蓋沙布‧錢德爾‧森的私宅。由于他特別好客,而且交遊廣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來他這裏喝咖啡,高談闊論。後來幹脆開放成為公眾咖啡屋。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自由開放,話題大到政治、經濟、科學、藝術,小到桃色新聞、小道消息,來這裏的人簡直無所不談。這裏既有熱血青年,慷慨聚會;也有耆老學者靜坐一隅,冥思苦想;還有公司職員大發牢騷,痛罵老板;甚至有妙齡情侶依依偎偎,談情説愛。咖啡屋還有 一些不成文的規矩,諸如:一個人要一杯咖啡在那裏坐上一天也不會有人請你讓位;不論多少人聚會,椅子多少可以隨便搬,但中間只能是一張小桌;不論鄰桌的人談論什麼話題,聲音有多大,你既不能參與插話,也不能要求禁聲。

我對咖啡屋慕名已久,多次聽到印各界名流提起此地。有無數印度詩人、作家、電影導演、政客、企業家喝著這裏的咖啡,刺激了靈感和激情,找到了理念和機會。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著名的抵制英貨運動從這裏發起,印度共産黨在這裏傳播馬克思主義。聖雄甘地的追隨 者在這裏探討非暴力思想。教派領導人在這裏爭執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法學家在這裏議論共和國憲法。曾光顧這裏的名人更是不計其數,大文豪泰戈爾曾在這裏構思作品。」

1 則留言: